传媒网 散文随笔|郭华:找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

散文随笔|郭华:找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

当年听到“信息爆炸也会伤人”时,一头雾水,现在则感受深刻。每天打开手机、电脑,铺天盖地的信息,潮水一般涌过来。从吃喝拉撒到投资创业,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世,无所不包,关键是公说婆说,大相径庭。比如我们早先是喝豆浆的,后来说还是喝牛奶好,于是改喝牛奶。牛奶也喝习惯了,又有人说以中国人的体质,还是喝豆浆好。而且有专家言之凿凿,日本人从来没有讲过一杯牛奶强壮了一个民族。再比如有人说蛋黄不能吃,会升高胆固醇,马上有人说蛋黄比蛋清营养丰富。有人说你怎样对待别人,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。有人说坏人永远不会用善良回报你……无需赘述,每个人都能至少举出一千条这样的例子。我们过去只知道“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现在知道对于同一件事情,一千条信息有一千种说法。而且,每一种说法都努力在引经据典,从孔子到孟子,从《道德经》到《本草纲目》,从外国科学家到中国学者,从当代科学发现到考古发掘证明……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

除去信息技术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的便利不说,单就信息的内容来讲,至少有 3 种情况:一种是刻意哗众取宠,从一惊一乍的标题,到危言耸听的内容,不论真善美、假恶丑,只为标新立异,博眼球,蹭流量;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有些问题确实没有终极真理,还在不断地探索中,也就不断地有新的发现、新的观点,既包括宇宙到底是怎样形成的,也包括诸如癌症之类的疾病到底能否根治;再有一种情况,就是站在不同的视角,得出不同的结论。《盲人摸象》的故事妇孺皆知:四个盲人一个身材高大,摸遍了大象全身,他说:象的外形大概像墙,宽广而平坦。一个又矮又小,摸到了象的腿,他说:象的身体像树干。第三个人握着象的鼻子说:象的外貌,既不像墙,也不像树,而是像水管。第四个人只摸到了象的牙齿,他说:你们三个说的都不对,大象只不过像一根长棍罢了。四个人都没有说谎,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,他们都以偏概全,传递了错误的信息。

到底有几分可信呢?

那么,这些泥沙俱下的信息,到底有几分可信呢?

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时,说过一句非常生动形象的话:“鞋子合不合脚,自己穿着才知道。”这句话通俗易懂,却充满哲理。国家如此,个人亦如此。老北京布鞋舒服,但如果你习惯了旅游鞋,也不一定非换布鞋不可。西施皱着眉头捂着胸口非常惹人爱怜,前提是西施很漂亮。本来长得就丑,还要皱眉头捂胸口就悲催了。“从众”和“跟风”是人们的普遍心理,但有时候独辟蹊径却大获成功。改革开放初期,美国西部淘金的故事常常被提起。在淘金热潮中许多人抱着发财的梦想前往西部,其中有些独具只眼的人发现,能不能淘到金子、能淘多少金子,都是未知数。但有一点儿却可以肯定:淘金的人们都需要喝水、需要耐磨的裤子。于是不再淘金,改为卖水、卖牛仔裤。结局大家都知道了,许多淘金的人一无所获,而卖水、卖牛仔裤的都赚得盆满钵盈。

我们掌握信息,是为了把信息为我所用,而不能成为信息的奴隶。面对让人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的信息,一定要有主见。要知道不是每一双鞋子都合你的脚,所以,既不要起哄,更不要盲从,也不必觉得心里发毛,无所适从。我们小的时候都听说过洪水来了,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爬到同一棵树上的故事。富人带了一兜黄金,穷人带了一兜干粮,最后富人低声下气要用金子换穷人的干粮。在特定情况下,干粮的价值超过了黄金。但是,如果因此认为干粮的价值永远超过黄金,又错了。所有的道理都要因时因地而论,一切从实际出发,从自身所处的环境、所具备的条件出发。前几年有报道说:一个人得了癌症,决定不予治疗,而是变卖了所有家产,夫妻俩一起去周游世界。几年过后回来,癌症消失了。这是个真实的故事,感动了许多人。但是我觉得真正有了病,只要有条件治疗,治疗的预期效果又好,最好还是先治病。所以,即使成功的案例,也未必值得所有人效仿。

中医是我们的国宝,它最大特点是辨证施治,一人一方,一病一方。金、元时期北方热病流行,官方要求医生必须依照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开方。可是按照《局方》开出的燥热之剂,治疗传染性的热病,效果非常不好。刘完素在认真研究《黄帝内经》特别是《素问》的基础上,结合北方环境气候,以及民众饮食醇厚、体质强悍的特性,提出了使用寒凉药物治疗传染性热病的主张。这一与燥热之剂完全相反的思路,疗效非常惊人,不仅治愈了大批的病人,还使传统中医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:寒凉派。当年誉满京城的“民国名医”施今墨先生则讲过这样一个医案 :“曾于天津治一妇人血崩,血出不止,在医院里止血药、止血针无济于事,将其倒悬、堵塞,血亦渗出,人皆束手无策,求治于我。中医理论 :‘气为血帅,血随气行’,急当固气。故我亦用老山参浓煎频灌,终得血止人活。”从这个案例来看,人参可以止血是没有问题的,可是施先生接下来说:“有人以为人参可以止血,就把人参当止血药用,再遇崩漏,必用人参,结果不但不止血,反生他症而不自知。所以人参用之得当可以‘起死回生’,用之不当亦可伤生。”中医的成功经验最生动的说明,包治百病的药方是没有的。即使是人参这样的名贵药材,有人用了止血,有人用了伤身。

生活如此,工作亦如此。一位经济学家说过:不是每一个岗位都适合每一个人,但一定有适合每一个人的岗位。所以,选择工作同样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。能够从中找到感觉、激发热情并且愿意奉献终身,那就说明这是适合你的工作,不必再去左顾右盼,东张西望。李保国和我是老乡,他刚参加工作时,在当年的公社广播站做报道员,据他说还曾经听我介绍“写作经验”。他去世后我常常想,如果他沿着写作这条路走下去,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成为卓有成就的作家或记者,一种是成为一个普通的码字工。但是,他学了林业,他热爱林业,找到了从事林业工作的感觉,以太行山为平台,用他的知识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,在山区走向富裕的同时,也实现了他自己人生的价值。他放弃了纸上的写作,把文章写在了太行山上。他的鞋子选对了。


来源:乡音杂志社

编辑:杨瑞仙

审核:张旭    赵勃阳

监制:张兴

推荐阅读
热度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