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媒网 难忘老吕三登门

难忘老吕三登门

当我拿起笔写稿时,每当报刊上又发表了我的稿件时,心里总不由得想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名叫吕同瑞的“老宣传”来,是他那诲人不倦 的传帮带, 使我在宣传阵地上50多年来辛勤耕耘不停歇。 

上世纪60年代,吕同瑞同志在衡水军分区宣传科工作,先是宣传干事,后是宣传科长;我呢?则是在农村搞通讯报道的一名基干民兵通讯员。然而,我 接连在省、地报刊和《华北民兵》《解放军报》等报刊上发表的一些“豆腐块”却引起了他的注意。

1967年春夏之交的一天,在我当民办教师时的一个星期天,突然我家来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军人,风尘仆仆的,一身泥土一身汗,令我感到很吃惊:“这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呢?”还没等我开口,他先自报家门:“我姓吕,衡水军分区的,我来找你商讨商讨民兵报道的事儿……”在我当时那 两间破烂不堪的土坯房里内,坐在炕沿上便和我十分亲热地谈起了民兵报道,问我有什么报道线索,眼下正准备写什么稿子……临走,还给我留下华北民兵 编辑部的报道题纲,约我写好民兵稿子后可以直接寄给他,他负责向民兵报刊推荐。前前后后一个多小时,象老师对学生般的辅导,水没喝一口,拦他吃饭 他说还要到饶阳县的五公民兵营。虽然天近中午,他毫不犹豫的推起自行车, 就直奔了向西北的村间大道。

1960年代,县城到农村的公路还是土道,坑坑洼洼,曝土扬场,十分难走,从衡水到我家有150里路,这要付出多大艰辛?老吕从第一趟到我家约稿后,这以后又来了两趟,都是骑着自行车,不仅令我全家人深受感动,而且令邻居 们都十分佩服,说他还是老八路那种作风。在与老吕交往中,尤其令我终生难忘的是,他及时给我送来了那“威虎山联络图”般的报道题纲和当时买都不好买的方格稿纸。有几篇稿件,他还用毛笔小楷从标点到词句上改了又改,这种热情、认真、严谨的作风对我后来写稿上的进步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和帮助。仅20世纪六、七十年代,经老吕的手我在华北民兵和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的民兵稿件就有30多篇,多次被评为北京军区、省军区和军分区的民兵模范通讯员。为这,武强县人武部还给我记了一次三等功。

人的一生,受社会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;人的一生,也受社会各界志士贤 人的潜移默化。老吕奔波150里之外三次帮我写稿,使我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。说实在的,当时我的家庭条件十分差,写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老吕三次登门在精神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,使我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,常常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晚上坚持写稿到深夜,在当好民办教师和公社半脱产干部的 基础上每年都 发稿六、七十篇,成为武强县业余通讯员中的佼佼者。

老吕三登家门,对我的文风和作风也是一个终生享用不尽的影响。每遇到有新 闻线索,多忙,多累,时间多么紧,我也要坚持搞好采访。我常想,老吕能从衡水骑自行车到我家,我这无名小卒怎能不骑自行车到现场去采访?正是这种从严要求的意识,使我从公社到县委宣传部,以及到县广播局,50多年来坚持写稿不断,前后发稿近万篇,从来没有出现虚假报道带来的“笔墨官司”,而 且因为我经常坚持骑自行车下乡,不仅结交了李会明、李兴华、陈巧荣、贾庆文等一大批奋战在基层的朋友,捕捉到上百篇荣获国家和省、市级奖的好新闻,尤其是还使我在骑自行车中练出了一身好筋骨。

现在,我虽然年已76岁高龄,但每当我想起吕同瑞同志骑自行车三次登门对我的影响,就有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感觉:身居画乡宝地,紧握手中之笔 ,当好党的喉舌,为民鼓呼不止!


来源:衡水广播电视台《电视报》

作者:刘金英

编辑:李凤智

审核:张  旭  赵勃阳

监制:戴俊峰

推荐阅读
热度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