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瑞臣,河北泊头人。1929年11月出生。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。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51年随部队入朝参战,在志愿军第69军200师599团2连任司号员,后调到炮兵第7师20团8连当炮手。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突出,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,并授予“二级战斗英雄”称号。1953年6 月,被选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青年代表,出席全国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。
1951年,张瑞臣入朝参战,在一次战斗中负伤,痊愈后被分配到炮兵第7师20团8连当了一名炮手。当他第一次看到那粗大的炮口,高挺着的炮筒大炮时,心里高兴极了,他想,这个大家伙真不简单,一炮轰出去不知要打死多少美国鬼子,一定要好好学会使用它。他被连里分配到炮一班当1炮手,连长鼓励他说:“小张,大炮比冲锋枪要复杂得多。一炮手是主要炮位,可得好好学习,尽快掌握它”。他说:“请连长放心。我是共产党员,党交给我的任务,我一定坚决完成。”在老班长于其成及炮手陈荫生的耐心指点下,他不分昼夜地练习、装分划、定表尺、打方向机、对瞄准镜……这些复杂的动作和器材操作,对他这个只上过一、二年学的生手来说的确难度不小,没有别的办法,只有不懂就问,勤学苦练。
学了几天后,一炮作为基准炮执行向500高地试射任务,连里决定让他担任瞄准手。他的心“砰!砰!”直跳,接着他做了一下深呼吸,按照平时学的方向、高低、距离等要领来操作,炮弹发射出去了,结果怎样呢?心里不踏实,不一会观察所传来消息说:很好,已取得预期试射成果。班长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行啊,小伙子好好干!”他信心大增,第二天,1炮和2炮一起对500高地进行“效力射”。据沿观察所报告,弹无虚发,全部落在敌群中间,击毙四五十个敌人,并配合兄弟部队歼灭敌人一个加强连。
胜利的战果激发他向其他炮手学习操作技的信心。战场的情况是千变万化而复杂的,将来说不定还会派上用处。于是他又开始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,不断摸索,不久便基本掌握了。
1952年9月,8连大炮向前推进与敌对峙进行炮战。这时他脖子上长了一个疮,活动很不方便,排长叫他休息。他想关键时刻不能影响战斗,并坚决要求参加。由于连续急促射的强烈震动,致使疮口破裂、脓血直流,他一只手捂住疮口、一手操作瞄准镜,坚持到战斗胜利结束,后来连里给他记了一次三等功。不久,上甘岭战役开始。在火炮推前后他又染上痢疾,把他折腾得软弱无力,人也消瘦下去,尽管这样他还是向排长交了决心书,并表示:我这点病算不了什么,坚决要求参加战斗,那怕只要有我一个人,也要把炮弹打到敌人头上去。
为了备足炮弹,一天夜里他听到工事外面有汽车喇叭声,知道炮弹运来了,这时班里战友已经睡着了,他因痢疾缠身睡不实在,为了让他们多睡会儿好有精力投入战斗,就没叫醒他们,一个人跑到公路边和驾乘人员一起将每箱120斤共四十多箱炮弹全部搬进工事。
10月15日,天刚蒙蒙亮,连里接到紧急命令,向537.7高地目标射击,这时他们迅速操作火炮,不断向敌人阵地打去,射击进行了几分钟之后,敌人报复的炮火和他们对射起来。在激战中2炮工事被击中,3炮、4炮又发生了故障,射击任务全落在1炮了。张瑞臣特别是听到教他学会一炮手操作的陈荫生在2炮工事里牺牲的消息时心里更加悲痛,发誓要为牺牲的战友报仇,决心定要打好这一仗。其实炮1班也很困难,全班有六位战士抽去挖坑道去了,3炮手又被瓦斯窒息昏倒,工事里只剩下张瑞臣和2、4炮手,口令下达后他便毫不犹豫地担负其余几个炮手的任务,立即用双手搬起46斤重的炮弹送炮膛,就这样一发发炮弹向537.7高地飞去,而敌人的炮弹也同时在张瑞臣他们工事周围爆炸,强烈的气浪几乎把战士们掀翻在炮架上,可火炮始终没有停止发射,张瑞臣望着火口外面弥漫的硝烟鼓励大家并高喊着:“同志们打啊!为了祖国,为了朝鲜,狠狠地打!”
这天敌人调来了两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前沿阵地连续进攻达14次,炮火配合步兵部队每次都将敌人击退。
当晚指挥所又下达了紧急命令,向敌人的汽车群发射35发急促发射。经过一天的战斗,他感到手臂又酸又痛,这时2炮的副炮长来代替他,可刚发射一发炮弹副炮长就负伤,张瑞臣立即接上去,一个人装填带拉火打完35发急促射,后仅隔五分钟又是一个35发急促射,1炮并未因减员而耽误射击,张瑞臣始终坚持在战斗岗位,直到战斗间隙他才发现手掌湿腻腻的,手电筒一照才看到鲜血顺着膀子往下流,火辣辣的痛,这才意识到是装弹时被炽热的炮膛烫伤了,他来不及包扎,就撕了一块擦炮布简单地缠了一下。紧接着射击命令又来了,他强忍着疼痛一直坚持战斗到第二天凌晨。
16日战斗更加激烈,8连的炮工事顶盖被敌炮轰的土石飞滚,张瑞臣的脖子又被飞来的弹片击伤,指导员问他“咋样?”他说:“没事,只擦伤了一点皮,”指导员看他实在太累,想找个换他下去休息一下。张瑞臣想,我是共产党员,又是一炮手,决不能离开炮位。张瑞臣说什么也不肯离开炮位,并利用暂短的战斗间隙擦试了三四十发炮弹准备迎接新的战斗。
正在这时指挥所接连下达了两道20发急促射的命令,他顾不得伤痛和疲累立即上炮操作,这次是火炮延伸射击炮身仰角大,每装一发炮弹都必须用半跪的姿式进行,左腿膝盖跪在泥泞的地面上,双手紧握炮弹从下往上使劲才能把炮弹装进炮膛内。这时他的双臂和腿已红肿不听使唤了,操作起来已感到非常吃力。当装到第20发炮弹时,右手忽然松了一下劲,炮弹失去依托“咕”的一声要滑下来,惊得他吓出一身冷汗,赶紧伸出拳头向着炮弹迎上去,他忍着剧痛换出左手才把炮弹推到“刻弹板”上,一看右手鲜血顺着手掌、手腕直往下滴,顶炮弹的关节处一块皮被撞裂开,连骨头都露出来了。真险啊,这是一发瞬发引信炮弹,若是掉下来一碰必炸,连人带炮都有报销的可能,想到这他心里“咚咚”直跳,也不觉得手上疼痛了。
20发急促射打完后,他自感浑身发软,肚子也“咕咕”地叫,这才记起,已经两个昼夜未合眼,也没吃上东西,可经他手发射出的炮弹达300多发!在16、17两天时间里由于1炮及时准确的炮击,毙伤敌人394名,给前沿步兵部队扫清了障碍。
连队领导见他疲惫的样子,安排他到工事旁休息,把一炮手的工作暂时交给新战友张祥,可他一躺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。炮阵地激战的炮声又唤醒了他。他要求重归1炮战位,连队同意了他的请求。当他伸出扎着绷带的右手搬起炮弹装填时手指仍然不能弯曲,咋办?他想右手伤了还有左手,于是就用左手把炮弹硬是一推,只听咯嗒一声炮弹上膛了,他心想还行,就这样他一人同时操作1、2、3、4炮手的动作,又连续发射了300多发炮弹。事后战友们知道了,都说从没听说用左手装填炮的,张瑞臣不愧为连队的神炮手。
10月25日,战斗沉寂了些。班里的战友有紧急任务,暂时离开工事,他是瞄准手不能走,留在班内值班。不一会敌人朝8连阵地打来两发烟幕弹,紧接着又闯来4架喷气式飞机,机枪、炸弹、汽油弹一并向8连阵地倾泻而来。不一会儿,炮工事被滚滚的浓烟包围,红色的火舌像无数条毒蛇向8连炮工事直窜,工事旁的棉衣也烧着了,而工事口堆放了许多药筒和炮弹箱,弹药室内还堆放着200多发待用的炮弹,这些东西碰上火就不堪设想。这时工事里满是浓烟,气温高得让人睁不开眼透不过气,而流火越烧越近,4米、3米、2米,他忙摸索到火炮瞄准装置旁,先把瞄准镜(火炮主要装置器材)摘下来揣在怀里,因找不到合适的工具他就用铁锹铲浮土往火上压,又用衣服扑打。终于把窜过炮工事的火苗扑灭,完好无损地保住了火炮和弹药。
当他刚喘过气来整理炮工事场地时,又接到发令所传来了取XX号目标诸元,装填……的射击口令,而工事里只有他一个人,怎么办?战机不能丧失,一个人也要上,他立即安上了瞄准镜,并按着几个炮手的动作操作,随着排长的一声令下“放!”便把炮弹射向了敌人阵地。1炮的战友完成任务回来了,大家围着张瑞臣夸奖道:好样的,你真是个全能炮手。
上甘岭战役结束后,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张瑞臣记特等功,并授予“二级战斗英雄”称号,提升为副排长。1953年6月,被推选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青年代表,回国出席全国青年第二次代表大会,受到祖国人民的热烈欢迎。
(撰稿者:卢浚系志愿军老战士)
来源:河北党史网
编辑:李志学
审核:张旭 赵勃阳
监制:戴俊峰